“博爱 同心”统战力量(三)——陈蓓琴:尽心尽责求发展 创新创造作贡献

陈蓓琴,女,汉族,19687月生,研究员,无党派人士。双肩挑岗,长期在特殊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认真履职。二十余年来,同心向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坚持教学与科研,践行社会服务职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获教育部、中国残联颁发的“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2023年,所负责的校语委办,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其主要事迹为:

一、创新性开展语言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显著提高。

我国现有听障人士共2780,由于听力损伤,与主流社会产生隔阂,处在社会文化边缘。习总书记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的关心、格外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陈蓓琴同志带领研究团队,自2015年起,在聋校开展“基于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促进听障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创新实践”,在研制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创编聋校语言教学系列校本课程,创建开放多元的语言教学活动方式,开发语言学习工具和教学资源。在引领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方向,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推动聋校语言教学改革,促进聋校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果辐射推广到全国26个省份,以标准为导向的聋校语言教改经验,被推广到省内外10余所特殊教育学校,得到同行高度认可并被广泛借鉴和应用,创新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荣获了“2022年国家级教育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二、创造性开展残疾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与社会推广,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残疾人文化事业作贡献。

(一)首创“视障、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与体系”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残疾人就业服务。

2011年至2023年,通过国家语委课题(YB125-181(HQ135-38),创造研制了“视障、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与体系”,研究成果得到学界认可,课题以优秀等级结项。2022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展《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办法》研制论证并起草初稿,研究成果被教育部采纳,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践基础和重要参考。20238月该文件由教育部、中残联联合印发,这项工作拓宽了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范畴,完善了其制度体系,促进了国家通用盲文和手语的规范化建设。在全国30个省(区、市)开展视、听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涉及面广,惠及人多,满足了全国4500万视、听障人员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需求,为他们融入社会,获取更好就业机会做贡献。

(二)开创“集国家通用盲文翻译和明盲文左右对照排版为一体、供明盲人员共读的系列文学欣赏读本”和“以手语为第一语言元素的全媒体国家通用手语节目”研制先河,为繁荣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提高中华文化对残疾人的影响力,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宣传、残疾人精神文明建设等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首创系列《中华经典读本(大字·盲文版)》,在全国40余所盲校推广使用,为1700万视障人员阅读优秀经典、领悟民族精神,提高中华优秀文化在残疾人中的影响力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中青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电视台、《语言文字报》等媒体的报道。

首创国家通用手语节目《手语普法》《妙手生“话”》,在社会各界尤其在2870万聋人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普遍认为节目能满足听障人员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节目内容创意性强,既让聋人朋友学法守法,也让听人观众轻松学手语。每期节目除了在江苏广电城市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还同步在相关微信、抖音等全媒体发布,2023年入驻央视频网。中国聋协手语研究与推广委员会认为该节目对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手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残联主席、国际手语协会权威专家等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评价。